一、概述
???????????????????????????????
“三合一”場所是指住宿與生產、倉儲、經營一種或一種以上使用功能違章混合設置在同一空間內的建筑。該同一建筑空間可以是獨立建筑或建筑中的一部分,且住宿與其他使用功能之間未設置有效的防火分割。其主要形態(tài)有:
???????????????????????????????
1、設有員工集體宿舍的工業(yè)場所
???????????????????????????????
2、作坊式生產加工場所
???????????????????????????????
3、從業(yè)人員住宿的經營性場所
???????????????????????????????
4、區(qū)域性“三合一”場所。主要集中在城鄉(xiāng)結合部、“城中村”、棚戶區(qū)和廣大農村地區(qū),連片生產、經營和住宿。
???????????????????????????????
近年來,全國各地均持續(xù)不斷的開展了聲勢浩大的“三合一”建筑消防安全專項治理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三合一”場所火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隨著現(xiàn)在社會經濟的高速發(fā)展,一些人力少、占地少、投資省、見效快的“三合一”場所應運而生,住宿與生產、加工、儲存、服務等為一體經營性“三合一”建筑大量涌現(xiàn),火災事故又呈抬頭之勢。2002年至2006年,全國共發(fā)生此類火災22萬起,共造成441人死亡、761人受傷,直接財產損失38億元。尤其是2007年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qū)笏石鎮(zhèn)北埔村飛達鞋面加工作坊特別重大火災事故的發(fā)生,使其已經成為嚴重影響火災形勢穩(wěn)定的突出問題。為此,筆者結合長期在防火監(jiān)督一線工作的實際,談談“三合一”場所火災隱患成因和整治對策分析。
???????????????????????????????
二、“三合一”場所成因分析
???????????????????????????????
一是經濟社會發(fā)展催生?!叭弦弧蹦J绞且环N初級階段的家庭作坊式企業(yè),是原始資本積累過程中必經的一種生產方式,也是經濟成本最低,產出效益最高的一種生產模式。以蘇州為例:眾多大型專業(yè)市場如常熟招商城、吳江盛澤東方絲綢市場等專業(yè)市場全國知名,個體、私營經濟發(fā)展迅猛,由于“三合一”企業(yè)生產方式簡單,生產成本低廉,深受家庭作坊式企業(yè)主所歡迎,存在有其經濟合理性。所以發(fā)展十分迅速,滋生出較多的生產型“三合一”和經營型“三合一”現(xiàn)象。
???????????????????????????????
二是政府職能部門重視不足。全國各地在經濟快速發(fā)展的過程中,少數(shù)地方領導缺少正確的安全發(fā)展觀和政績觀,忽視消防安全,一味追求招商引資,新建項目未經審核驗收就匆匆上馬,或者建造大量標準廠房后,隨意改變廠房的使用性質投入使用,以致產生了大量“三合一”場所。有的地方在整治中,往往涉及業(yè)主和從業(yè)人員的經濟利益,面廣量大,來自方方面面的阻力也很大,整治難度大,政府各職能部門產生了消極、畏難情緒,不愿下真功夫去整治。同時涉及的職能部門之間缺少協(xié)調,發(fā)證、年度審核把關不嚴,存在著根本不具備消防安全條件的情況下,照樣予以批準發(fā)證,允許其經營生產,未能把好源頭關的現(xiàn)象,致使一些“三合一”經營場所合法存在,給一些非法的經營性“三合一”留下了生存空間。
???????????????????????????????
三是單位企業(yè)消防安全管理存在軟肋。“三合一”場所中自建和私建的違法建筑占據(jù)絕大多數(shù)。大多數(shù)業(yè)主“小本經營”理念根深蒂固,期望以最簡單的生產方式、最短的時間、最少的資金換取最大的利潤,在不適合作為經營(生產、加工、儲存、住宿等)用途的建筑內私自改、擴、新建,有的甚至將住宿場所設置在簡易木閣樓和木質夾層內,造成經營(生產、加工、倉儲等)與住宿場所無防火分隔、建筑耐火等級低、防火間距小、疏散通道不暢、消防水源缺乏等隱患,滋生眾多生產型“三合一”和經營型“三合一”現(xiàn)象。
???????????????????????????????
四是員工素質不高,自我保護意識薄弱。在“三合一”場所、家庭作坊的從業(yè)人員,大多為外來打工人員,其中大部分人員上崗前又未經過必要的培訓,沒有基本的識災、防災能力,在面對突出其來的火災時,又缺乏滅火自救常識,不能及時進行處理。如有的員工在“三合一”場所被整治而搬離廠區(qū)后,為圖方便、省錢又自動搬回。加上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勞動力價格便宜,一些外來工迫切希望得到工作賺錢脫貧,而根本顧不上講求安全,甚至一些外來工明知危險,也因擔心失去工作而不向業(yè)主提出或向有關部門反映舉報,致使“三合一”整治成為“捉迷藏”,治而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