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題內容與適用范圍
本標準規(guī)定了車間空氣中呼吸性矽塵最高容許濃度及其監(jiān)測檢驗方法。
本標準適用于矽塵作業(yè)的各類企業(yè)。
2 引用標準
GB5748 作業(yè)場所空氣中粉塵測定方法
3 術語
呼吸性矽塵:本標準中的呼吸性粉塵系指采集的粉塵空氣動力學直徑均在7.07μm以下,而且空氣動力學直徑5μm粉塵的采集效率為50%。呼吸性粉塵中的游離二氧化硅含量在10%以上者稱為呼吸性矽塵。呼吸性粉塵采樣器應具有下列分離粒子的特性:

式中:P——透過率;
D——粉塵空氣動力學直徑,μm;
D
0——7.07μm。
4 衛(wèi)生要求
車間空氣中含10%~50%游離二氧化硅呼吸性矽塵最高容許濃度為1mg/m
3。
車間空氣中含大于50%~80%游離二氧化硅呼吸性矽塵最高容許濃度為0.5mg/m
3。
車間空氣中含80%以上游離二氧化硅呼吸性矽塵最高容許濃度為0.3mg/m
3。
5 監(jiān)測檢驗方法
車間空氣中呼吸性矽塵濃度的測定見附錄A(補充件)。
呼吸性粉塵中游離二氧化硅含量的測定見附錄B(補充件)。
附錄A
呼吸性矽塵濃度測定方法
(補充件)
A1 原理
采集一定體積的含塵空氣,使之通過分級預選器后,將呼吸性粉塵阻留在已知質量的濾膜上,由采塵后濾膜的增量,求出單位體積空氣中呼吸性粉塵的質量(mg/m
3)。
A2 器材
A2.1 采樣器:必須采用經過國家技術監(jiān)督局指定的或委托的單位檢驗合格的呼吸性粉塵采樣器,采樣頭對粉塵粒子的分離性能應符合本標準提出的要求,采樣器應采用恒定流量。在有防爆要求的作業(yè)環(huán)境中采樣時,需用防爆型呼吸性粉塵采樣器。采樣頭的氣密性應符合GB5748的附錄A(補充件)中A2的要求。
A2.2 濾膜:采用過氯乙烯纖維濾膜(測塵濾膜),直徑為40mm。當過氯乙烯纖維濾膜不適用時(如高溫、可溶解濾膜的有機溶劑存在時),可改用玻璃纖維濾膜。
A2.3 氣體流量計:采用20L/min的流量計,流量計每半年用皂膜流量計、鐘罩式氣體計量器或精確度為±1%的轉子流量計校正一次,若發(fā)現(xiàn)流量計有明顯污染時,應及時清洗校正。
A2.4 天平:用感量為0.00001g的分析天平,按計量部門的要求,每年檢定一次。
A2.5 計時器:秒表或相當于秒表的計時器。
A2.6 干燥器:內盛變色硅膠。
A2.7 硅油:6萬粘度左右的甲基硅油。
A3 測定程序
A3.1 濾膜的準備:用小鑷子取下濾膜兩面的襯紙,置于天平上稱量,記錄初始質量,然后將濾膜裝入濾膜夾中,確認濾膜無褶皺或裂隙后,放入帶編號的樣品盒中備用。如用沖擊式呼吸性粉塵采樣器(T·R粉塵采樣器)時,需將硅油或粘著劑涂在沖擊片上,涂片時應把粘著劑涂得均勻,量不宜過多,以5~8mg為宜。涂后在天平上稱量,記錄初始質量,然后將沖擊片編號放在存儲盒中備用。
A3.2 采樣器的架設;取出準備好的濾膜夾裝入采樣頭中擰緊,如用T·R采樣頭時,將沖擊片也放入采樣頭中,然后擰緊。采樣的采樣頭的入口應迎向含塵氣流,若生產中遇有飛濺的泥漿、砂粒對樣品產生污染時,采樣頭的入口可側向含塵氣流。
A3.3 采樣開始的時間:連續(xù)性產塵作業(yè)點,應在作業(yè)開始30min后采樣。不連續(xù)性產塵作業(yè)點,應在工人工作時開始采樣。
A3.4 采樣流量:在整個采樣過程中,必須保持在20L/min,流量應穩(wěn)定,以保證呼吸性粉塵采樣器能達到本標準中要求的采樣性能。
A3.5 采樣的持續(xù)時間應根據(jù)測塵點粉塵濃度的估計值及濾膜上所需粉塵增量的最低值而定,但采樣時間不應少于10min。
A3.6 采集在濾膜上呼吸性粉塵的增量不應少于0.5mg,但不得多于10mg。
A3.7 采樣后樣品的處理:采樣結束時,關閉采樣器開關,并記錄采樣的持續(xù)時間、采樣地點、樣品編號、勞動條件等。然后將采集有呼吸性粉塵的濾膜和沖擊片取出,在一般情況下,不需干燥處理,可直接放在天平上稱量,并記錄其質量。如果采樣現(xiàn)場的相對濕度在90%以上時,應將濾膜放在干燥器內干燥2h后稱量,并記錄測定結果,然后再放入干燥器中干燥30min,再次稱量,如濾膜上有霧滴存在時,應先放在干燥器內干燥1.2h后稱量,記錄結果,再放在干燥器內2h,再次稱量。當相鄰兩次的質量差不超過0.1mg時取其最小值。
A4 計算
呼吸性粉塵濃度按式(A1)計算:
R=(m
2-m
1)/(Qt)×1000……………………(A1)
式中:R——呼吸性粉塵濃度,mg/m
3;
m
1——采樣前濾膜的質量,mg;
m
2——采樣后濾膜的質量,mg;
t——采樣時間,min;
Q——采樣流量,L/min。
A5 說明
本方法為測定呼吸性粉塵的基本方法,如果使用其他儀器或方法測定呼吸性粉塵濃度時,其呼吸性粉塵采樣器的采樣性能必須符合本標準中提出的要求。
附錄B
粉塵中游離二氧化硅X線衍射測定法
?。ㄑa充件)
B1 原理
當X線照射結晶物質時,該物質將產生X線衍射,在一定的條件下,衍射線的強度與被照射物質質量成正比?;谶@一原理利用X線衍射對粉塵中游離二氧化硅進行定性及定量分析。
B2 器材
B2.1 X線衍射儀。
B2.2 濾膜切取器。
B2.3 樣品板。
B2.4 呼吸性粉塵采樣器。
B2.5 0.00001g分析天平。
B2.6 直徑40mm過氯乙烯纖維測塵濾膜。
B2.7 鑷子、繪圖直線尺、秒表、圓規(guī)等。
B3 游離二氧化硅最低檢出限
本法測定粉塵中游離二氧化硅系指α石英,其最低檢出限受儀器性能和被測物的結晶狀態(tài)影響較大,一般X線衍射儀當濾膜采塵量在0.5mg時,α石英含量的最低檢出限可達1%。
B4 標定曲線
B4.1 標準α石英粉塵制備
將高純度的α石英晶體粉碎后,首先用鹽酸(1∶1)浸泡2h,除去鐵等雜質,再用雙蒸餾水洗凈烘干。然后用瑪瑙乳缽或瑪瑙球磨機研磨,磨至粒度小于10μm,后,于10%氫氧化鈉溶液中浸泡4h,以除去石英表面的非晶形物質,用雙蒸餾水充分沖洗,直到洗液呈中性(pH=7.0),干燥備用。或用符合本條要求的市售標準α石英粉塵制備。
B4.2 標定曲線的制作
將標準α石英粉塵在發(fā)塵室中發(fā)塵,用與作業(yè)環(huán)境采樣相同的方法將標準石英粉塵采集在己知質量的濾膜上,采集量控制在0.5~4.0mg之間,在此之間分別采集5~6個不同質量點,采塵后的濾膜稱重后記下增重質量,然后從每張濾膜上取5個標樣,標樣大小與旋轉樣臺尺寸一致,在測定α石英粉塵標樣前首先測定標準硅在(111)面網(wǎng)上的衍射強度(CPS)。然后分別測定每個標樣的衍射強度(CPS)。計算每個點5個α石英粉塵標樣的算術平均值,以衍射強度(CPS)為縱坐標,以α石英質量(mg)為橫坐標,繪制成標定曲線。
B5 粉塵采樣及樣品處理
B5.1 采樣
按GB5748的規(guī)定,從作業(yè)環(huán)境空氣中將粉塵采集在已知質量的濾膜上。
B5.2 樣品處理
采樣后濾膜再次稱重。記下稱量質量后,按旋轉樣架所需要的大小將采樣濾膜剪成待測樣品4~6個。
B5.3 測量前準備
將剪下待測樣品置于樣品架上,待測。
B6 定性及定量分析
B6.1 定性分析
在進行物相定量分析之前,首先對采集的樣品進行定性分析,以確認樣品中是否有α石英存在。
B6.1.1 參考的分析條件
靶:CuK
a 掃描速度:2°/min
管電壓:30Kv 記錄紙速度:2cm/min
管電流:40mA 發(fā)散狹縫:1°
量程:4000CPS 接收狹縫:0.3mm
時間常數(shù):1s 角度測量范圍:10°≤2θ≤60°
B6.1.2 物相鑒定
將待測樣品置于X線衍射儀的樣架上進行測定,將其衍射圖譜與《粉末衍射標準聯(lián)合委員會(JCPDS)》卡片中的α石英圖譜相比較,當其衍射圖譜與α石英圖譜相一致時,表明粉塵中有石英存在。
B6.2 定量分析
B6.2.1 X線衍射儀的測定條件應與制做標定曲線的條件完全一致。
B6.2.2 測定樣品(101)面網(wǎng)的衍射強度
在測定樣品(101)面網(wǎng)的衍射強度后,測定標準硅(111)面網(wǎng)的衍射強度,測定結果按式(B1)進行計算

式中:I
i——采塵濾膜上石英的衍射強度,CPS。
I——在測定采塵濾膜上石英的衍射強度時,測得的標準硅(111)面網(wǎng)衍射強度,CPS;
I
s——在制定石英標定曲線時,標準硅(111)面網(wǎng)的衍射強度,CPS;
I
B——粉塵中石英的衍射強度,CPS。
如儀器配件未配有標準硅,可使用標準石英(101)面網(wǎng)的衍射強度(CPS)表示I值。
B6.2.3 游離二氧化硅(α石英)含量計算
根據(jù)計算得到的I
B值(CPS),利用標定曲線查出濾膜上粉塵中石英的質量(mg),粉塵中的游離二氧化硅(α石英)含量按式(B2)計算:

式中:SiO
2(F)——粉塵中游離二氧化硅(α石英)含量,%;
m——濾膜上粉塵中α石英的質量,mg;
M
2——采塵后濾膜質量,mg;
M
1——采塵前濾膜質量,mg。
B7 注意事項
B7.1 粉塵粒度大小對測定結果的影響
衍射線的強度受粉塵粒度直徑大小的影響,粉塵粒徑在10μm以上時衍射強度減弱,因此制做標定曲線和采樣時必須注意粒度大小問題。制做標定曲線的粉塵粒度應與采集的粉塵粒度相一致。
B7.2 采樣量的控制
單位面積上粉塵質量不同,石英的X線衍射強度有很大差異。如果濾膜上采集粉塵堆積過厚,則易于脫落;如果采塵量過少,在定量檢出限以下,則難以取得準確定量結果。因此濾嘴上采塵量一般控制在2~5mg范圍以內為宜。
A7.3 當有與α石英衍射線相干擾的物質或影響α石英衍射強度的物質存在時,應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校正。
附加說明:
本標準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提出。
本標準由中國預防醫(yī)學科學院勞動衛(wèi)生與職業(yè)病研究所、遼寧省勞動衛(wèi)生研究所負責起草。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符紹昌、程玉海、劉占元、樊艷華。
本標準由衛(wèi)生部委托技術歸口單位中國預防醫(yī)學科學院勞動衛(wèi)生與職業(yè)病研究所負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