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產,始于人類的生產活動。我國自古就非常重視安全管理問題。例如,在安全生產技術上,16~17世紀,明代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燔石》章,就論及到豎井采煤的安全管理狀況,書中詳細記述了在井下安裝巨竹筒,以排除瓦斯和巷道支護的技術,以及燒砒石時的安全措施。在安全生產管理上,歷史上也曾有過“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諷刺詩作。詩中所講的這種古代的鞭炮禁放令,估計是為了安全,因此不準老百姓燃放鞭炮、煙火、孔明燈、點燈籠、過燈節(jié),只能由官方組織煙火表演。客觀地說,在古代城市到處都是草房木屋、磚木結構的建筑物,以及缺乏救火技術和準備的情況下,上述管理措施應當是有正面價值的。 迷信與智慧 總結先人的智慧和經驗,發(fā)現安全預防思想遍及古人的日常起居、婚喪嫁娶以及房屋建造中。即使進入21世紀,“某年某月某日,宜起屋”,或是“某年某月某日,忌拆遷”等字句仍然可見。拋去其中迷信的部分,這其實是古人最原始和樸素的安全預防思想的體現。 那么古人是如何做到對安全的預防呢?是機械地拿著本農歷,然后根據書上說的:今天修房子不行,明天安全,那就明天修;書上說,今天諸事不宜,那我們今天就什么都不干。這就是迷信教條了。真正的預防應該在掌握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后,洞察先機,從而做到預知危險。早在隋唐時期的《諸病源候論》中就有“凡古井冢深坑阱中,多毒氣,不可輒入,必須入者先下雞鴨毛試之,若毛旋轉不下,即是有毒,便不可入?!倍锻馀_秘要》也指出,礦井內可在人入之前放進六畜,“若有毒,其物即死?!蓖敲鞔摹掇r政全書》也提到了“地中之脈,條理相通,有氣伏引焉,凡鑿井遇此(毒氣),當有急颯颯侵入,急起避之,俟泄盡更下鑿之。欲侵知氣盡者,縋燈火下視之,火不滅是氣盡也?!笨芍敃r已經用動物和燈火試驗來探測古冢、深坑、礦井中的有害氣體。這些古人在生產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經驗,都比較符合現代科學技術原理。 再比如,始建于北宋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有“天下第一塔”美稱的開封鐵塔,因其卓絕的建筑藝術聞名遐邇。因其外表全以褐色琉璃磚鑲嵌,遠看近似鐵色,加之本身堅固異常,猶如鐵鑄,故從元代起民間稱之為“鐵塔”。據史料記載,鐵塔前身是一座木塔,系我國北宋時期著名建筑學家喻浩為供奉佛祖釋迦牟尼佛舍利而建造的。據說,他經過八年的構想設計和建造,終于在公元989年把這座佛塔建成。初建成的塔向西北傾斜,有人問喻浩緣由,他說京師無山,多西北風,離此地不遠又有大河流過,用不到百年的時間,塔受風力作用和河水侵蝕的影響,就自然會直過來了,并預言此塔可存在七百年不會倒塌。而且,喻浩在施工中采取每建一層都在塔的周圍安設帷幕遮擋,既避免施工傷人,又便于操作。但令人遺憾的是,這個木塔在宋仁宗慶歷四年,就是公元1044年夏天,便被雷火所焚,僅存在了五十多年。到了皇佑元年,宋仁宗下詔在距此塔不遠的夷山上,仿照木塔的樣式建造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這座鐵色琉璃磚塔。粗壯的塔心柱是支撐塔壁、抵御外力的核心部分。各種不同用途的外壁磚瓦構件通過登道與培心柱緊密銜接,異常堅牢,具有很強的抗震能力。九百多年來,鐵塔歷經地震、暴風、水患,特別是1938年5月,日軍用大炮對鐵塔進行轟炸,北面從第四層至第十三層的各級檐角、塔壁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毀壞,但仍然屹立。今天在我們欣賞鐵塔之壯美時,更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 “防為上,救次之,戒為下” 我國東漢史學家荀悅在論述防與救的關系和防的重要性時,就總結出“防為上,救次之,戒為下”的思想觀念,相比較《安全生產法》中提出的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二者有著相同的思想觀念。“防”主要是指超前教育,是一種自我約束、軟約束;“救”與“戒”則主要依靠檢查監(jiān)督,采用記錄、譴責的手段督促糾正,帶有強制性,是一種外在約束、硬約束。“救”與“戒”并非上策,只是安全管理的最后手段。古人不僅指出了三種手段,而且為之排了隊,認為防是第一位的,救是第二位的,戒則是不得已而為之。 當然,由于對自然規(guī)律的認識不夠,以及唯心主義在我國古代思想領域長期占據主要地位,古人對安全的認識更多的是宿命論的,是被動承受型的。這是古代安全思想觀念的一個顯著特征,體現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就是“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腳”等消極悲觀的宿命思想。 人類的發(fā)展歷史一直伴隨著人為或自然意外事故及災難的挑戰(zhàn),從遠古祖先們祈天保佑、被動承受到學會“亡羊補牢”憑經驗應付,一步步到近代揚起“預防”之旗,直至現代社會全新的安全理念、觀點、知識、策略等,人類安全思想觀念不斷發(fā)展進步。新的安全思想觀念與過去落后和愚昧的觀念截然不同之處,就在于認識到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只有充分重視和發(fā)揮人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的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從業(yè)人員的素質,才能把不安全因素和事故隱患降到最低,預防和減少人身傷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