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對于混凝土構件一般極少在拆模以后作整體的修面處理,所以在混凝土表面存在的缺陷將會比較明顯,因此需對混凝土內部和外觀缺陷作一定的處理。我項目部為了消除混凝土內部質量隱患,提高混凝土外觀質量,針對現(xiàn)已存在的混凝土缺陷及可能存在的缺陷制定缺陷處理方案。
二、存在的幾種主要缺陷
在混凝土施工過程中,由于模板固定不牢、模板拼接不嚴,模板安裝不規(guī)范、模板因欠修欠保養(yǎng),造成面板凹凸變形,混凝土振搗不足、不到位等因素造成混凝土出現(xiàn)超出規(guī)范要求的氣泡、麻面、蜂窩、錯臺、掛簾、表面凹凸等質量缺陷。根據對我部承擔的主體混凝土工程進行混凝土質量勘測、排查、記錄,混凝土局部存在麻面、蜂窩、凸凹錯臺、外形走樣、等質量缺陷。
三、各種缺陷產生的原因
1、麻面:所謂麻面是指混凝土構件表面局部缺漿粗糙,出現(xiàn)無數的小凹坑,但無露筋現(xiàn)象。它產生的原因主要有:①模板在澆筑混凝土前沒有充分澆水濕潤或濕潤不夠;②模板上的隔離劑涂刷不均勻或漏刷;③模板拼縫不嚴密,混凝土澆筑時縫隙漏漿,構件表面沿模板縫隙出現(xiàn)麻面;④混凝土振搗不密實,混凝土中氣泡未排出,部分氣泡停留在模板表面,拆模后出現(xiàn)麻面。
2、露筋:露筋是指構件中的主筋、副筋或箍筋等部分或局部未被混凝土包裹而外露。它產生的原因主要有:①混凝土澆搗時,鋼筋保護層墊塊移位或墊塊間距過大甚至漏墊,鋼筋緊貼模板,拆模后鋼筋密集處產生露筋;②構件尺寸較小,鋼筋過密,如遇到個別骨料粒徑過大,水泥漿無法包裹鋼筋和充滿模板,拆模后鋼筋密集處產生露筋;③模板拼縫不嚴,縫隙過大,混凝土漏漿嚴重,尤其是角邊,拆模時又帶掉邊角出現(xiàn)露筋;④振搗手振搗不當,振到鋼筋或碰擊鋼筋,造成鋼筋移位或振搗不密實有鋼筋處混凝土被擋住包不了鋼筋;⑤鋼筋綁扎不牢,保護層厚度不夠,脫位突出。
3、蜂窩:拆模后構件有局部混凝土松酥,石多漿少,石子間出現(xiàn)空隙,形成蜂窩狀的窟窿。它形成的主要原因有:①混凝土的拌制配料不準,石多、水泥和砂少,或澆筑時漿流向單邊;②混凝土攪拌時間過短,拌和不均勻,振搗時造成砂漿與石子分離,石子集中處往往會形成蜂窩;③下料時不當,使混凝土產生離析;④澆筑時未分層分段進行及漏振;⑤模板支撐不牢固,致使大面積漏漿。
4、空洞:是指構件是有空腔、孔洞,可將手或桿棒等伸入或有的可通過物件者的現(xiàn)象。一般產生空洞的原因:①混凝土振搗時漏振,分層澆搗時,振搗棒未伸到下一層混凝土中,致使上下層脫空;②豎向構件一次下料太多,坍落度相對過小,混凝土被鋼筋等架住,下部成拱頂住上部混凝土,并且下部漏振,拆模后出現(xiàn)混凝土脫空,下部成為孔洞;③混凝土中混入了雜物、木塊等,拆模后摳掉雜物等而形成的明顯空洞;④鋼筋密集處,預留孔或預埋件周邊,由于混凝土澆筑時不通暢,不能充滿模板而形成孔洞。
5、凸凹錯臺:是指模板拆除后,混凝土表面模板接縫處出現(xiàn)超過規(guī)范要求的錯臺現(xiàn)象。一般凸凹錯臺產生的原因:①模板接縫不好,平整度要求不高而形成的錯臺;②模板外支撐不穩(wěn)固,混凝土澆筑過程中出現(xiàn)局部跑模、模板變形等原因形成的錯臺;○3模板接縫不好,澆筑過程中出現(xiàn)露漿等形成錯臺。
6、外形走樣:是指混凝土澆注完成后,混凝土外型與設計輪廓線不相吻合。一般外形走樣產生的原因:①模板外支撐不牢固,混凝土澆筑過程中出現(xiàn)局部模板變形引起的外形走樣;②模板支撐基礎不牢固,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模板整體移位而造成外形走樣;③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振搗器靠模板太近,造成過振致使模板變形。
7、混凝土的缺棱、掉角缺棱、掉角是指梁、柱、板、墻以及洞口的直角邊上的混凝土局部殘損掉落。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混凝土澆筑前模板未充分潤濕,棱角處混凝土中水分被模板吸去,水化不充分使強度降低,以及拆模時棱角損環(huán)或拆模過早,拆模后保護不好也會造成棱角損環(huán)。
四、混凝土工程質量防治措施
1、蜂窩、麻面、露筋、孔洞防治措施:
(1) 混凝土配制時計量準確,嚴格控制水灰比,攪拌均勻具有良好的和易性,混凝土入模后,振搗要嚴格操作程序,振搗密實。
(2) 模板表面要潔凈,其上的水泥浮灰要清除掉,鋼模板要滿涂隔離劑,木模板在混凝土入模前要保持充分濕潤,模板拼縫必須嚴密,拼縫處可加設密封條,以防混凝土漏漿。
(3) 嚴格控制混凝土入模時的自由落差,當澆筑高度超過3 m 時,增設串筒、溜槽,以防混凝土產生離析現(xiàn)象。
(4) 鋼筋綁扎要加設墊塊,一般宜設塑料墊塊,墊塊綁扎要牢固可靠,特別是梁、柱底模及側模墊塊更要認真仔細,以防混凝土澆筑時墊塊脫落、鋼筋移位。
(5) 在框架梁柱節(jié)點等鋼筋密集處,首先要按規(guī)范及設計要求正確處理好鋼筋的下料和綁扎,留有混凝土中石子通過間隙,也可采用與混凝土同強度的細石混凝土分層澆筑,有必要時可提高細石混凝土一個強度等級,澆筑時應精心操作,認真振搗。
2、結構表面缺棱、掉角或結構發(fā)生裂縫防治措施:
(1) 做好模板及支撐系統(tǒng)的設計,使其具有足夠的剛度、強度和穩(wěn)定性,以滿足上部荷載的需要。
(2 ) 嚴格混凝土的水灰比,使其具有良好的和易性,控制混凝土的使用時間。
(3) 澆筑完畢的混凝土在規(guī)定時間內要覆蓋澆水養(yǎng)護,保證混凝土表面始終處于濕潤狀態(tài),特別是大體積混凝土由于水化熱,其內外溫差較大,澆筑后的養(yǎng)護工作更為重要。
(4) 嚴格控制施工荷載,適當放慢施工速度。
(5) 嚴格拆模時間,防止拆模過早,拆模時按拆模方案進行,嚴禁強撬硬別,用力過猛,損壞結構棱角。
(6) 加強成品保護,防止結構構件被碰撞而致?lián)p壞。
五、混凝土質量缺陷處理程序
在缺陷處理過程中,首先是對缺陷狀況準確描述,現(xiàn)場確認;然后是對缺陷修補的打磨、鑿挖和清理;最后是對修補工藝、材料、修補結果進行驗收。
六、缺陷處理方案
(一)處理要求
1、針對不同部位、不同使用要求的建筑物采用不同的處理措施;
2、選用的修補材料,除了滿足建筑物運行的各項要求外,其本身的強度、耐久性、與老混凝土的粘結強度等,均不得低于老混凝土的標準;
3、當修補區(qū)位于有外觀要求的部位,修補材料應有與原混凝土相一致的外觀;
4、修補時應將不符要求的混凝土徹底鑿除,清除松動碎塊、殘渣,鑿成陡坡,再用高壓風水沖洗干凈;
5、對錯臺、局部不平整等缺陷處理遵循“寧磨不補、多磨少補”的處理原則。
6、混凝土澆筑后要派專人養(yǎng)護(14天)。
(二)處理措施
1、麻面缺陷處理:
(1)過水表面出現(xiàn)的麻面,先將麻面部位用鋼絲刷加清水刷洗,并使麻面部位充分濕潤(使老混凝土處于飽和狀態(tài)),然后用比原混凝土強度等級高一級的砂漿填補并抹平;修整部位加強養(yǎng)護,確保修補材料牢固粘結,色澤一致,無明顯痕跡與原混凝土色澤相近。
此方法主要用于上縱段迎水面、明渠底板、導流明渠邊坡等部位的麻面處理。
(2)非過水表面出現(xiàn)的麻面,用鋼絲刷加清水刷洗麻面處,并使麻面部位充分濕潤(使老混凝土處于飽和狀態(tài)),然后用水泥素漿或水泥砂漿抹平,待水泥素漿水泥砂漿抹凝固后用砂紙或手砂輪適度打磨,使其平順并且色澤與原混凝土相近。對于混凝土表面過小的氣泡,可不做處理。
此方法主要用于非過水斷面的麻面處理。
2、蜂窩、露筋、空洞缺陷處理
(1)對于非過水面的蜂窩、露筋、空洞質量缺陷,鑿除缺陷,鑿除范圍視缺陷情況而定,一般需鑿除至鋼筋部位,以確保修補混凝土和原混凝土的結合,缺陷鑿除完后,然后用清水進行清洗,使混凝土處于水飽和狀態(tài),再用一級配細石混凝土或砂漿填補,待填補料凝固后用手砂輪進行適度打磨,以保證表面平整和色澤相近。
(2)對于過水面的蜂窩、露筋、空洞質量缺陷,鑿除缺陷,露筋部位鑿除深度按5cm控制,先對鑿除部位進行充分濕潤后用凈漿刷基礎面,再用砂漿或細石混凝土填補,并確保填補平順。
3、凸凹錯臺、外形走樣缺陷處理
對于凸凹錯臺、外形走樣質量缺陷盡可能采用鑿除、打磨等方法進行處理;如果凹陷較嚴重,鑿除、打磨方法不能滿足要求,則對凹陷部位表面進行鑿毛,并用一級配細石混凝土或砂漿填補,處理方法與麻面處理基本相同。
七、主要材料
1、砂漿
原材料性能控制指標:水泥應采用42.5MPa 中熱硅酸鹽水泥。水泥質量應滿足國標GB200-89的各項指標要求,且新鮮無結塊;砂采用無雜質、堅硬河砂,并經1.6mm(或2.5mm)孔經篩,細度模數1.8~2.0mm;砂漿在現(xiàn)場拌和時,必須要嚴格按經監(jiān)理工程師批準的配合比進行配置。
2、砂石骨料
細石混凝土所需粗骨料采用粒徑小于10mm的豆石,豆石需進行再次篩分后,檢驗合格方可投入使用。用于缺陷處理的砂采用二次篩分后的細砂。